中国科技教育: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选手在参赛中“失分”的原因与对策

本文发布于:2012-11-27 来源:中国科技教育

 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竞技活动,比赛时间短、对抗强,场上情况变化万千。青少年通过开展机器人活动,从中获得乐趣,增长知识,拓宽视野,个体责任感不断丰富:从认真负责到敢于承担责任;从能勇于面对挫折而不气馁到享受成功而不自满;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加,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。但在竞赛中一些队员因多方面原因,操控失去稳定,影响水平的发挥。为此,本文针对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普遍失误,剖析原因,提出对策,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并注意,从而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水平。

  一、“失分”产生的原因及表现

  青少年机器人比赛时,队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对抗的比赛,难免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,影响到其正常水平的发挥,使训练时可以达到的目标,在比赛中却没有达到,造成应得到的分数没有得到。从结果看这一现象就表现为“失分”。

  队员们在进行机器人比赛时要做到发挥正常水平,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。通过了解和调查,不少选手“失分”的原因,有的是单一因素的影响,有的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。从以往比赛中看,主要有以下方面:

  ●训练时间短,缺少临场竞赛经验

  现在国内各省市的机器人竞赛,每年普遍不会超过3次。很多选手上场比赛机会太少,没有实战经验,这是失分的主要原因。

  选手由于课程安排和升学压力的原因,每周只有很短的时间如周末晚上,或者双休日的某个半天进行培训。学生们平时训练时间短,技术不扎实,知识积累不够,过多依靠教练临场指导,甚至依赖教练来搭建机器、编写程序等,学生自己对程序以及机器人的搭建不熟悉,训练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,为什么要这样去做。 

   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训练都是“封闭式”的,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学校里开展活动。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训练水平到底如何,也不知道自己的训练成果是好是坏,没有比较;整体活动训练缺乏对抗性,强度也不大,积累不了实战经验。学生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,孩子的天性决定了在训练的时候,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临场能力,过分相信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临场任务,对自己要求不严格,感觉差不多就行了,不追求精细。学生们在训练时感受不到正式比赛时的环境、气氛和紧张程度。

  ●功利心强,患得患失,缺乏自信心

  学生们在刚开始参加机器人活动的时候,无一不是兴高采烈、满腔热情的,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,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来自家庭及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影响,如家长的愿望、学校的要求、教练员的期盼等。活动的动机变得复杂起来,由原来单纯的就是喜欢,变成一定要获奖、为学校争光、为自己获得特长生身份等。学生开展活动的目的简单到就是为了拿奖牌,无法自主探究机器人活动的奥秘,也没有人引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。这些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产生巨大压力,造成学生们害怕失败,完全享受不到活动的乐趣。

  选手们一旦带着压力进行比赛,临场前就会出现情绪低落、缺乏勇气和信心,缩手缩脚,有的甚至不想参加即将开始的比赛。如果比赛中再遇到困难,或者偶然出现失误,情绪马上紧张起来,进而出现越赛越乱的场面,影响比赛水平的正常发挥。

  例如在2010年教育部机器人比赛中,我校选手前几轮的比赛成绩一直都是满分,但是到最后一轮比赛上场时,一位裁判员在询问了我校选手的最快完成任务时间之后,好心提醒了他一句:“你要发挥你最好的水平啊,否则你就会被某队超越,虽然成绩一样,但是速度没他们快,他们就是冠军,你就变成亚军。”本来我校选手还是充满了自信心,觉得自己得冠军是十拿九稳,但是听了裁判员的话之后,担心真的速度没别人快,害怕自己得不了冠军,心理一下子起了变化,产生了极大的压力,手上动作不稳定,个别任务完成拖泥带水,2天的比赛,首次出现失误。结果别说是冠军,就连亚军也没有拿到,只得了个季军——惨痛的教训。

  ●缺少应急预案

  竞技类项目比赛中,选手出现偶然失误是很正常的事情。在正式的比赛中,因为受诸如场地平整度、现场光线强度、电力输出、程序的连贯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会导致程序运行达不到既定目标。但是学生在比赛前,却因训练时一直都很顺利,而没有考虑到如果完不成任务怎么办,没有心理准备,也没有制订应对突发状况的相应措施,造成出现突然性失误却无补救措施而失分。 

  在合肥市2009年机器人竞赛中,某校一名选手比赛之前没有认真适应场地,结果在上场比赛时,突然遇到场地纸有一处打滑,机器人在上面不能够正常行走。由于他没有准备备用程序,导致无法补救。还有一个例子,一名选手在完成一个任务时,出乎意料的是某个程序没有完全运行,此时只需要采取最简单的方式,将该程序再走一遍即可完成任务,但是,该队选手明显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,稍愣之后,他们并没有再走一遍该程序,而是选择了放弃,直接走下面的任务程序!结果没有得到应该可以得到的分数。

  ●对规则理解不准确

  参加竞赛的选手在正式比赛之前,尽管已经有教练员对竞赛的规则和要求进行解释和说明,并且在后期的训练中,也能够继续熟悉比赛规则,但这显然是不够的。选手必须精通机器人竞赛规则,准确理解、熟悉机器人竞赛流程,并能够参照规则积极处理比赛中各种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。

  有的时候,教练员本身就对规则不太清楚,对一些规则理解上有偏差,凭经验、想当然,就不可能让学生更清楚。

  通过对一些选手的调查,有将近70%〜90%的学生表示对规则理解不透彻、不全面,缺乏准确性。更有甚者,完全依赖教练员的解读,自己根本不去阅读理解规则。所以在比赛中,由于选手自己不清楚哪些行为或动作是允许的,哪些是不允许的,所以一旦出现似是而非、模棱两可的情况,就心虚、发懵,裁判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,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,更不要说去据理力争了。

  学生们通过刻苦训练参加比赛,却因为上述可以避免的原因造成失分,对他们来说不公平。因此,教练员应充分考虑,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,帮助学生尽量避免临场失分。在下期的文章中,笔者将对如何最大程度避免“失分”作具体分析,提出对策,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比赛时发挥正常水平。

  二、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的几点

  初中生在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时,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失分,与奖牌失之交臂。那么,作为教练员就要具体分析学生们失分的原因,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,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,让选手的竞技水平得到提高,比赛时排除外界干扰,保持心理稳定,充分发挥比赛水平,顺利完成比赛任务。

  ●教练员应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培训

  青少年机器人活动是一项综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科技活动,学生在设计和搭建机器人过程中可以学习数学、工程设计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。它不但促进学生创造性、开发性思维能力的成长,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创造和超越,积极地完成任务、制作作品,进入学习知识的良性循环。此时,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。除了传授技术外,还应有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,学生除了学习做学问的方法,还应学习一种精神境界。教练员们要有意识、有目的地培养、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。

  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,教练员首先要以身作则,从一言一行出发做好垂范工作,端正态度,主持公道,懂得坚持,勇于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,始终坚持一颗平常心,不要太看重结果,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。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。从教育学生理解、遵守竞赛项目规则,扩展到理解、遵守其他社会规则。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只有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规则,学会遵守规则,才能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,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。

  帮助学生理解参加机器人活动的意义和目的,让学生理解参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好玩,而是为了培养和促进自己创造性、开发性思维能力的成长,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,成功的观念有时会被人们曲解。我们要教育学生,成功的形式有很多,不仅仅是得到奖牌才是成功。要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失败,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,要从失败中学习,帮助学生树立必胜勇气和信心。让学生明白获得奖牌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体验活动的过程,在活动中协同合作,并通过交换角色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取长补短,互相交流,共同研究,体验到相互交流、团队合作的乐趣。

  同时教练员一定要督促学生,要真正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及其知识的延展。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,只去学习某一部分内容,疏忽了其他更多的知识,是得不偿失的。

  ●加强基础技术方面的培训

  受到条件局限,选手们不会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,也不可能通过很多的实战来积累经验。于是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开展活动时要坚持科学管理,不断推陈出新,合理利用时间,做到活动有计划、训练有目标,努力提高训练效率。重点做些针对性的训练,譬如对学生的心理培养、校际之间的友谊赛等。通过和其他学校进行的比赛,模拟实战氛围,积累实战经验,锻炼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;同时也可以让选手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或优势,起到弥补不足、扩大优势的作用。

  教练员还要带领队员们专门培训竞赛规则,逐条阅读,认真分析,让选手们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,共同研究讨论规则,务必做到精通规则,避免因为吃不透规则造成训练和比赛的失误。

  2010年7月,第10届机器人比赛中,我校选手成绩非常好,场地赛3场下来场场满分!这时有一位裁判员对我校机器人使用的电池提出疑问,认为我们违规,要取消我校的比赛成绩。但是由于我校选手对每条规则理解非常透彻,所以根本不慌张,而是反过来要求该裁判员出示规则。该项目裁判长亲自带着2个裁判员,一条一条查找规则,始终没有找到禁止使用充电电池的明文规则。于是我校选手对裁判长申诉:规则中没有明确注明不允许的,就可以看作是允许的,所以我们使用充电电池应该是允许的。

  裁判长无话可说,又去请示大赛组委会。最终还是判定我校没有违规,成绩有效,我校最后获得金牌。选手只有充分了解规则,才会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完全遵照规则进行比赛,从而在比赛中能够放开手脚去拼搏。

  另外,还要注意预设现场突发情况并制订相应对策,提高学生处理临场突发性事故的能力。

  赛前教练员一定要带着学生们一起集中讨论,预想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问题,出现什么问题,达成共识,记录下来。然后再一一拿出针对性预案,并进行熟练操作。使选手在比赛中一旦遇到突发性事故,可以勇敢面对,果断处理,队员之间不互相推诿、指责,或者质疑裁判员或场地情况,而耽误了重新补救的时间和机会。要教育学生不要对裁判的判罚想得太多,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继续比赛上面,不应该让裁判的执法行为影响到自己的比赛,学会尊重裁判的判罚。

  例如,我校两名女队员在参加2010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时,因为场地原因造成我队机器人有一个程序没有达到预定目标,但是我校选手没有慌张,而是冷静地运行补救措施,最后还是获得了满分。一旁的裁判员十分惊讶,赛后连连称赞我校的选手处理问题果断、有思想。

  在校园里开展机器人活动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中心,让孩子们顺其自然地学习和创造。它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,却能引发学生思考,发展思维能力,对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,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。

  总之,虽然影响机器人选手比赛的因素有很多,但是只要我们加强训练,在临场中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,就一定能保证我们的每一场比赛顺利进行,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竞技水平,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青少年机器人运动的普及与发展。
 

  【作者简介】梁珀,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
 

(本文转载自《中国科技教育》杂志2012年第4、5期)

文章主题词:
(作者:梁珀)
评论(0)